光學顯微鏡是在1590年由荷蘭的詹森父子所首創(chuàng)。光學顯微鏡可把物體放大1600倍,分辨的最小極限達0.1微米。光學顯微鏡的種類很多,除一般的外,主要有暗視野顯微鏡一種具有暗視野聚光鏡,從而使照明的光束不從中央部分射入,而從四周射向標本的顯微鏡.熒光顯微鏡以紫外線為光源,使被照射的物體發(fā)出熒光的顯微鏡。結構為:目鏡,鏡筒,轉換器,物鏡,載物臺,通光孔,遮光器,壓片夾,反光鏡,鏡座,粗準焦螺旋,細準焦螺旋,鏡臂,鏡柱。
光學顯微鏡主要分為三大類:生物顯微鏡,金相顯微鏡和體視顯微鏡,下面為大家簡單介紹一下這三種顯微鏡的不同:
生物顯微鏡:
生物顯微鏡是一種用來觀察生物切片、生物細胞、細菌以及活體組織培養(yǎng)、流質沉淀等也可以觀察其他透明或者半透明物體以及粉末、細小顆粒等物體的精密光學儀器。生物顯微鏡用來供醫(yī)療衛(wèi)生單位、高等院校、研究院所用于微生物、細胞、細菌、組織培養(yǎng)、懸浮體、沉淀物等的觀察,可連續(xù)觀察細胞、細菌等在培養(yǎng)液中繁殖分裂的過程等。在細胞學、寄生蟲學、腫瘤學、免疫學、遺傳工程學、工業(yè)微生物學、植物學等領域中應用廣泛。其光學技術參數(shù)包括:數(shù)值孔徑、分辨率、放大率、焦深、視場寬度、覆蓋差、工作距離等。這些參數(shù)并不都是越高越好,它們之間既相互聯(lián)系又相互制約的,實際應用中應當在保證分辨率的基礎上根據(jù)鏡檢的目的和實際情況來協(xié)調參數(shù)間的關系。
金相顯微鏡系統(tǒng)是將傳統(tǒng)的光學顯微鏡與計算機(數(shù)碼相機)通過光電轉換有機的結合在一起,不僅可以在目鏡上作顯微觀察,還能在計算機(數(shù)碼相機)顯示屏幕上觀察實時動態(tài)圖像,電腦型金相顯微鏡并能將所需要的圖片進行編輯、保存和打印。金相學主要指借助光學(金相)顯微鏡和體視顯微鏡等對材料顯微組織、低倍組織和斷口組織等進行分析研究和表征的材料學科分支,既包含材料顯微組織的成像及其定性、定量表征,亦包含必要的樣品制備、準備和取樣方法。其主要反映和表征構成材料的相和組織組成物、晶粒(亦包括可能存在的亞晶)、非金屬夾雜物乃至某些晶體缺陷(例如位錯)的數(shù)量、形貌、大小、分布、取向、空間排布狀態(tài)等。
體視顯微鏡
體視顯微鏡,亦稱實體顯微鏡,是從不同角度觀察物體,使雙眼引起立體感覺的雙目顯微鏡。對觀察體無需加工制作,直接放入鏡頭下配合照明即可觀察,像是直立的,便于操作和解剖。視場直徑大,但觀察物要求放大倍率在200倍以下。體視顯微鏡的特點如下:雙目鏡筒中的左右兩光束不是平行的,而是具有一定的夾角——體視角一般為12°?15°,因此成像具有三維立體感,這是在目鏡下方的棱鏡把像倒轉過來的緣故;雖然放大率不如常規(guī)顯微鏡,但其工作距離很長,焦深大,便于觀察被檢物體的全層,視場直徑大。
如果你還有任何關于光學顯微鏡的問題,歡迎聯(lián)系集思儀器,免費咨詢熱線:027-85518521,400-0027-510,17720504339。